养老院外的难题:张大爷的养老困局与破局之路

发布者:商河县社工服务总站                   点击数:272                   发布时间: 2025-04-08

一、案例背景

在现代养老保障体系的大框架下,特困老人本可以选择入住养老院,获得基本的生活照料。但79岁的张大爷却坚守“老理儿”不愿去养老院,选择由侄子照顾。然而命运似乎格外考验张大爷,心脏病和哮喘如同恶魔一般,紧紧纠缠着他,迫使他不得不常年依赖药物维持健康。

近期,张大爷病情急剧恶化,不得不入院治疗,侄子顺理成章地承担起照料护理的重任。但当侄子们聚在一起探讨照料方案时,敏感的张大爷却误以为侄子们嫌弃自己,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无奈之下,侄子带着张大爷来到社工站,向专业社工寻求帮助。

二、预估分析

个人方面:张大爷身为特困老人,健康状况岌岌可危,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都急需稳定可靠的支持。同时,长期的疾病折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他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被孤独和遗弃感深深笼罩,急需家人的关爱与重视。

 家庭方面:张大爷的家庭关系错综复杂,侄子们虽然有心照顾老人,但在责任分配上存在分歧,沟通也不够顺畅,矛盾一触即发。张大爷更是担心侄子们会因为财产问题,破坏家庭的和谐。

 社会方面:张大爷的社会支持网络极为薄弱,主要依赖家庭成员,社交圈子狭窄,也缺乏主动获取社会资源的意识,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评价侄子们是否孝顺上,这又加剧了自身的焦虑情绪。

三、理论依据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借助“人在情境中”的基本原理将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强调人、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影响三个方面的因素,强调动用直接和间接的社会资源。

认知行为理论提出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仅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更是认知的结果。

四、介入过程

(一)搭建心灵桥梁

商河县龙桑寺镇社工接到求助后,迅速与张大爷及其侄子展开深入交流,梳理出张大爷面临的三大难题:稳定的照顾支持、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平和的心理状态。社工随即联合村委会、镇街民政办成立应急服务小组,共同应对这一棘手难题。

社工首次与张大爷面谈时,张大爷满脸愁容,声音颤抖地说:“我这把老骨头,是不是真成了家里的拖累了,孩子们都不想要我了?”社工敏锐地察觉到张大爷的不安,在接下来的会谈中社工耐心倾听他的担忧,最后张大爷说:“你这个小社工还挺有耐心,过去我一说这些都不让我说,今天总算都说出来了。”在接下来的几次会谈中,社工一方面引导张大爷认识情绪、学习纾解情绪的方法,一方面跟他讨论何为“拖累”,“张大爷,我听您说担心拖累孩子们,也担心侄子们不管你,是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您上次住院他们有您担心的这些表现吗?”

小李的话唤醒了张大爷记忆,他沉吟片刻,然后缓缓开口:“没有!去年下大雪的那天,我心脏不舒服,但想着路不好走,就不愿意麻烦孩子们,我就吃了点药强忍着。中午老二给我送包子,看我脸色不好,非送我去医院,到医院一查是心脏斑块脱落,马上就手术了。幸亏老二,要不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埋地里了。”小李引导大爷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说来他们表现还挺主动,为什么您还会有这样的担心呢?”

张大爷说:“去医院的路上老二开着车也不说话,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又麻烦孩子了。现在回想起来,路上那么滑,我又病着,老二不说话是正常,是我想多了吧!”

听到这里小李意识到张大爷认知开始松动了,为帮助他转变认知,小李给张大爷留了“家庭作业”,让他用具体过往事例跟侄子们确认自己担心是否为真。调整、巩固再调整,张大爷的认知逐渐的转变了:“过去我看见侄子们不高兴就往自己身上扣,想想也是还不兴人家有不高兴的时候?现在我还能帮他们看看孩子、做做饭。”

期间,小李还将老人抽象的恐惧,化作了具体的行动:“张大爷,要不把您每次看病的记录折成星星,放进玻璃瓶里。往后每当心里不安,就看看这些星星,它们带来的温暖,能驱散您想象中的担忧。”看着自己折成的星星,张大爷长叹一声,感慨“这是我又一次健康和孩子们陪伴我的证据呀!”

经过一次次耐心面谈、悉心陪伴,小李一步步帮助张大爷摆脱了“拖累者”的自我认知,张大爷眼中重现光彩,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

(二)鼓励参与社区活动

“张大爷,文化广场每天都有不少和您一样爱下象棋、打牌的老伙计,李大爷他们四处找对手,就盼着能碰上您这样的高手。要不,咱先去杀两盘?”小李一边热情说着,一边留意张大爷的反应。“要是下累了,姜家小广场还有热闹的广场舞,有人唱动听的歌曲。您去那儿活动活动,侄子们在外工作,也能更安心,总比一个人闷在家里强吧?”说着,小李贴心地递上精心准备的草药包,“这是我特意给您讨来的平喘药茶,您揣着,路上喝。要是走累了,咱们就坐三轮车回来,就当顺便逛逛,看看风景。您瞧那片桑树林,龙桑寺的桑葚再过半个月就熟了,到时候您可得教我怎么泡桑葚酒!”

在社工的不断鼓励下,张大爷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社工的悉心引导下,张大爷逐渐克服内心的障碍,与邻居建立起了友好融洽的关系,成功重新融入了社区生活。

(三)提供经济援助

社工第一时间联合镇民政办,依据相关政策标准,对张大爷的实际情况展开严谨评估。经反复核查,确认张大爷符合医疗救助政策所规定的救助条件。为确保张大爷能顺利享受政策福利,社工不辞辛劳,主动协助其准备各类报销资料,从身份证明、医疗费用清单,到疾病诊断证明,逐一耐心指导、细致收集,确保材料准确无误、完整齐全。凭借社工的全力帮助,张大爷成功申请到医疗救助,极大减轻了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负担,有效缓解了生活压力。

在解决经济难题的同时,社工深知后续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于是,社工多次提醒张大爷的侄子,务必定期带老人前往医院复查,时刻关注病情变化;还经常通过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督促张大爷按时服药,维持治疗效果,确保老人在经济压力减轻的基础上,身体状况也能得到持续保障。

(四)家庭关系协调

为构建起张大爷稳定的家庭支持网络,社工迅速行动,主动联系村支部书记,精心筹备并组织召开了家庭会议。会议期间,在社工的耐心引导与积极带动下,侄子们纷纷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分享彼此的想法与顾虑,成功化解了长久以来积累的误解。经过深入的沟通与讨论,大家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共识:日常照顾和医疗陪护方面,老人由侄子们轮流照顾,一个月一轮换,如需住院由当月照顾的侄子主要陪同,其他侄子轮流协助照顾。在经济统筹方面,每月从赡养金中划出专项护理费,确保张大爷的生活与医疗需求得到充分保障。考虑到侄子们农事繁忙,难以全身心投入照护工作,社工牵头制定了极具针对性的“农忙轮值表”。在春播秋收等农忙时节,由村妇女主任带领互助组协助送饭,解决侄子们的后顾之忧。

为彻底消除张大爷与侄子们在财产方面的顾虑,社工提议签订《赡养协议》,明确“赡养义务与财产继承分离”的原则,并邀请村支书作为现场见证人,确保协议的公正性与合法性。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张大爷医疗护理的连续性,还通过制度化的安排,有效缓解了侄子们的照护压力,让照护工作更加有序、可持续。

经过数月坚持不懈的努力,社工为张大爷带来了可靠的经济支持,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心理抚慰,精心搭建了社交平台,进一步扩大了他的社会支持网络,成功实现了既定的服务目标。

(五)由点及面,打造困境老人关爱保护网

如今,张大爷在侄子的悉心照料和社工的定期回访下,病情逐渐稳定,焦虑情绪得到缓解,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开启了崭新的生活篇章。

解决张大爷的问题后,社工深入调研辖区,发现类似困境老人并非个例。联合社区、慈善机构和志愿者团队,打造困境老人关爱保护网。

全面摸排,掌握信息与需求

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社工对辖区困境老人进行挨家挨户走访,全面掌握老人信息,建立村内老人档案,并在后续服务中动态更新信息,形成老人信息管理库,成为农村老人居家养老及互助养老的重要基础。

盘活资源,建设养老服务阵地

社工利用现有农村幸福院,通过组织开展老年活动、义诊义剪服务等,让老人在自己熟悉的场域,通过信任关系构建互助养老方式,依靠老人自己的人脉关系及血脉亲情解决养老问题,既可以满足老人不离开故居的愿望,又能够在代际或者同辈之间实现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的转换,同时又能调动老人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老人的社区参与动力。

链接资源,完善养老服务网

在县民政局的支持下,社工发挥镇、村两级力量,积极链接资源,以镇、村提供阵地,社工提供服务,社会慈善组织提供资金等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针对不同需求开展个案、小组、社区等服务项目。

五、服务成效

在本个案中,社工秉持专业精神,联动多方资源,从心理、生活、经济及家庭关系多个维度开展工作,成功帮助张大爷解决了诸多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成效。

(一)心理层面:重塑积极心态

化解心理负担:项目伊始,张大爷深陷自我怀疑,担心成为家人累赘。社工通过多次耐心面谈,运用倾听、澄清、引导等专业技巧,帮助张大爷梳理过往经历,让他认识到家人的牵挂与关怀。借助认知行为疗法中,将抽象恐惧具象化,使张大爷逐步走出心理阴霾,成功转变“拖累者”的自我认知。

恢复生活信心:经过社工悉心陪伴,张大爷从最初的愁容满面变得眼中重现光彩,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主动与社工分享生活趣事,对未来生活有了积极规划。

(二)社交层面:实现社区融入

丰富社交活动:社工积极鼓励张大爷参与社区活动,通过热情邀约、贴心准备等方式,引导张大爷走出家门。如今,张大爷活跃于文化广场和姜家小广场,与其他老人一起下象棋、打牌,参与广场舞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重建社交关系:在社工的悉心引导下,张大爷克服内心障碍,与邻居建立起友好融洽的关系,重新融入社区生活,收获了真挚的友谊,进一步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三)经济层面:减轻经济压力

落实医疗救助:社工联合镇民政办,对张大爷的情况进行严谨评估,确认其符合医疗救助政策。社工主动协助张大爷准备报销资料,成功申请到医疗救助,大幅减轻了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负担,缓解了生活压力。

重视健康管理:在解决经济难题的同时,社工多次提醒张大爷的侄子定期带老人复查,通过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督促张大爷按时服药,保障了老人的身体健康,避免因病情反复产生额外费用。

(四)家庭层面: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化解家庭矛盾:社工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引导侄子们敞开心扉,化解了长久以来的误解,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明确照护责任:家庭成员达成共识,确定了侄子的日常照护、医疗陪护及经济统筹责任,并制定“农忙轮值表”,缓解侄子们的照护压力。此外,签订《赡养协议》,明确“赡养义务与财产继承分离”原则,保障了张大爷医疗护理的连续性,让照护工作更加有序、可持续。

通过数月的不懈努力,张大爷在心理、社交、经济和家庭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改善,社会支持网络得到显著扩大,项目服务目标顺利实现,为张大爷的晚年生活奠定了幸福的基础。

六、专业反思

社工在服务特困老年群体时,看到亲情链接和社会支持在人生暮年的独特意义,进一步凸显了家庭是社会养老的有力补充。该个案中,社工将侧重点放在服务对象及整个家庭中,以需求为导向解决服务对象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然而我们也看到,喘息服务在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喘息服务可以缓解家庭照护者的照护压力,改善老人家庭的生活状况,下一步我们将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为困难残疾家庭、有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提供更精准的“喘息服务”。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和政策的影响,独居老人、失独老人越来越多,成为新的社会形态,养老问题养成了压在他们心头的巨石,这不仅是个人最关心的难题,更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为了保障居家养老的质量,社工可以协助老人提前协商解决养老和生病照顾等问题,并对家居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安装扶手、防滑地板等,以提高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


发文单位 : 商河县訫之旅社会心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