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红锋点亮社区“同心圆”——从理论浸润到志愿行动的社区共同体构建
一、案例背景
济南市济阳区济北街道花园社区作为典型综合性社区,居民结构多元且需求差异化显著,涵盖老年人、儿童、上班族等群体,社区治理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居民对国家政策的认知不足,导致基层政策落实与居民诉求间存在信息鸿沟;另一方面,社区环境问题突出,如公共绿地退化、基础设施维护不足,亟需系统性改善。同时,弱势群体(如高龄独居老人、新就业群体)在生活便利与情感关怀上的需求未被充分满足。
为破解上述难题,花园社区社工室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联动“红锋志愿服务队”及多方社会资源(如专业机构、高校、企业等),探索“共治共享”路径。通过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建立居民自治机制,并借鉴“四缘党支部”“积分激励”等经验,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内生动力。此外,结合“微花园建设”“便民服务矩阵”等实践模式,将环境治理与居民互助相融合,推动政策宣传、环境优化、弱势关怀等服务的专业化与常态化,最终实现社区凝聚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二、服务对象和目标
(一)服务对象
1. 社区居民:包括老年人、儿童、上班族等不同群体。
2. 弱势群体:社区内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
(二) 服务目标
1.短期目标:1)提高居民对国家政策的知晓率和理解度,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2)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3)关爱弱势群体,特别是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实际帮助和心理支持。
2.长期目标:1)建立起一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2)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3)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探索社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社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理论支撑
1.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志愿服务不仅是单向的奉献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双向交换。志愿者通过参与社区教育,将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获得社会认可、个人成长及人生阅历的积累;社区则通过志愿者的服务弥补资源不足,形成互惠关系。
2.协同治理理论:社区教育与志愿服务的结合体现了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治理模式。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分工协作,社工负责专业化统筹,志愿者则提供人力支持。
3.社会资本理论:志愿服务通过增强社区成员间的信任、合作与凝聚力,积累社会资本。社区教育活动中志愿者的参与不仅传递知识,还促进邻里互动,构建共同价值观(如道德讲堂、环保行动),从而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四、服务策略
(一) 理论宣讲与教育
1.利用“紫藤习语长廊”作为宣讲平台,开展系列政策解读和文化传承活动。
2.设立“老党员讲坛”,邀请社区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分享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故事,增强社区居民的思想认同和文化自信。
3.组织志愿者学习相关政策和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宣讲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志愿服务与实践
1.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清理社区公共区域的垃圾,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2.关爱弱势群体,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义诊、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和手工教学。
3.参与睦邻市集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为居民提供传统技艺服务、公益医疗、政策咨询等多元服务。
(三)组织建设与能力建设
1.加强红锋志愿服务队的组织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队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
2.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扩大志愿服务队伍规模,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
3.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
五、服务过程
(一)理论宣讲与教育
1.“紫藤习语长廊”宣讲活动
花园社工室与红锋志愿服务队共同策划宣讲主题,涵盖国家政策解读、社会发展趋势、本地特色文化等;定期组织志愿者在“紫藤习语长廊”开展宣讲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让居民更好地理解政策要点和文化内涵;在宣讲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居民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见解,增强宣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统计宣讲活动的参与人数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宣讲内容和方式,确保宣讲效果。
2.开展“老党员讲坛”活动
花园社工室协助红锋志愿服务队筛选社区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邀请他们担任“老党员讲坛”的主讲人;组织志愿者对老党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革命和建设经历,整理成宣讲素材;定期开展“老党员讲坛”活动,老党员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感人故事,分享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活动结束后,组织志愿者对参与居民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感受和收获,同时收集对老党员的感谢和敬意,增强老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志愿服务与实践
1.环境保护志愿服务
花园社工室联合红锋志愿服务队制定环保志愿服务计划,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社区环境清洁行动,清理大街小巷、公园绿地的垃圾,同时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活动中,社工室负责协调志愿者分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志愿者们手持清洁工具,认真清理垃圾,并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活动结束后,社工室对清理的垃圾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向社区管理部门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2.关爱弱势群体服务
社工室协助红锋志愿服务队建立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档案,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心理状况。 定期组织志愿者走访独居老人,为他们带去生活必需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邀请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义诊,陪老人聊天解闷,提供心理慰藉。志愿者们走进留守儿童家中,耐心辅导他们完成课后作业,针对难题细致讲解,助力学习进步;手把手教他们做剪纸、折纸等手工,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
3.睦邻市集服务
花园社工室与红锋志愿服务队共同策划睦邻市集活动方案,整合社区资源,设置传统技艺服务摊位、公益医疗区、政策咨询点等。在活动前,社工室负责协调各方资源,邀请磨剪子、磨菜刀师傅、医生、政策咨询专家等参与活动;志愿者们负责活动场地布置和宣传。活动当天,志愿者们协助各摊位开展服务,维护现场秩序;社工室负责收集居民反馈意见,评估活动效果。
(三)组织建设与能力建设
1.志愿者培训与交流
社工室定期组织红锋志愿服务队开展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讲解政策理论、志愿服务技巧、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定期组织志愿者交流活动,分享服务经验,探讨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志愿者参加外部培训和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学习先进经验。
2.服务模式创新与探索
花园社工室与红锋志愿服务队共同分析社区居民需求,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定期收集居民反馈意见,评估服务效果,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提升服务质量。鼓励志愿者提出创新服务建议,对优秀的建议给予奖励,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成效评估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紫藤习语长廊”宣讲活动和志愿服务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质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2.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社工室与红锋志愿服务队紧密合作,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形成了强大的服务合力。同时,通过与社区管理部门、商家、居民等多方协同合作,解决了社区服务中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服务效果。
3.精准服务与创新模式:通过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精准对接服务内容,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果。同时,注重志愿者培训和团队建设,增强了志愿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七、服务反思
1.服务的深度方面:虽然服务覆盖了社区多个领域,但在部分服务内容上还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如对一些复杂政策的解读还不够透彻,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关怀还不够。
2.理论宣讲方面:邀请政策专家培训志愿者,优化 “紫藤习语长廊” 宣讲,通过政策研讨、案例分享等方式,助力居民理解政策。
3.关爱弱势群体方面:完善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个性化帮扶档案,联合心理咨询机构,培训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定期评估干预,给予更多情感关怀。
接下来,济北街道花园社区社工室将围绕居民需求深化服务。一是搭建 “社区服务共同体”,强化社工室、志愿服务队、物业、业委会等多方联动,针对社区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坚行动,提升社区治理效率。二是持续整合社区内外资源,联动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社区建设,落实惠民举措,让居民切实感受社区关怀,推动花园社区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