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困家庭救赎记:用专业帮扶点亮生命曙光

发布者:商河县孙集镇社工站                   点击数:279                   发布时间: 2025-04-07

一、案例背景

67岁的李阿姨,本应享受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命运却对她接连暴击。六年前,丈夫因病离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紧接着,儿子婚姻破裂,李阿姨为了撑起这个家,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然而,厄运并未就此罢休,三年前大女儿因子宫癌离开了人世,这让李阿姨的世界瞬间陷入了黑暗。

儿子顺利二婚后,原以为生活开始出现转机,李阿姨满心期待着日子能慢慢好起来。可2024年,儿子被查出癌症,儿媳也离他们而去。12月,儿子突发脑干出血,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医生下达的病危通知书,彻底击垮了李阿姨,她对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焦虑、失眠如影随形,整日被 “儿子要是没了,这个家该怎么办” 的恐惧笼罩。

二、需求评估

(一)缓解经济困难需求。儿子的病情需要长期治疗,高昂的医疗费用如同一座大山,压得李阿姨喘不过气来。家庭经济捉襟见肘,连维持基本生活都成了难题,申请救助政策迫在眉睫。

(二)缓解压力及情绪支持需求。女儿的离世、儿子的重病,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李阿姨身心俱疲。她害怕失去儿子,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无助之中,失眠症状愈发严重,急需心理疏导,重拾生活的信心。   

(三)社会支持需求。作为家庭的唯一支柱,李阿姨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儿子上,精疲力竭,急需“喘息服务”来缓解压力。

三、理论支持

(一)任务中心模式。把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希望帮助服务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己所选定的明确目标,其干预焦点在于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所关注的问题。此模式聚焦于为李阿姨提供高效服务,帮助她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既定目标。将解决问题作为核心目标,以任务为实现目标的有力手段,精准发力,解决李阿姨最关注的难题。

(二)社会支持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工通过干预李阿姨的社会网络,提升其在生活中的支持力度,助力她走出困境。

四、介入过程

(一)搭建信任桥梁,摸清问题症结

李阿姨带着儿子的疾病诊断书和医疗票据,向社工倾诉自己的困境。社工借此全面收集信息,与李阿姨共同梳理问题、明确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服务计划。社工多次与李阿姨面谈,凭借真诚的倾听、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和积极的鼓励,迅速赢得了李阿姨的信任。

(二)落实政策救助,缓解经济危机

社工敏锐地察觉到经济压力是李阿姨最紧迫的问题。经评估,李阿姨家庭符合城乡居民低保救助政策条件。社工向李阿姨详细解读政策,联动村干部协助她准备申请材料。经过审核,成功为李阿姨儿子办理低保,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缓解了经济压力。

(三)贴心陪伴关怀,驱散心理阴霾

儿子病情加重,李阿姨的焦虑和无助愈发明显。社工多次入户探访,化身倾听者、陪伴者和支持者,运用专业技巧营造安全的交流氛围,让李阿姨能够尽情倾诉内心的痛苦。在社工的持续陪伴和鼓励下,李阿姨逐渐释放压力,重拾生活信心,开始走出家门,与同辈群体交流。

(四)整合多元资源,筑牢支持网络

社工携手李阿姨,深入挖掘身边潜藏的资源,联合村委会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为李阿姨量身打造“喘息服务”。与此同时,充分调动亲戚、邻居等非正式网络的力量,极大地丰富了李阿姨的社交生活,成功助力其搭建起一套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

搭建互助交流平台:社工精心为李阿姨家庭对接了情况相近的群体,组建互助小组。因这些家庭均面临家中有重病成员的难题,成员间极易产生情感共鸣,毫无保留地交流就医和护理经验,实现情感与情绪的双向支持。

定制志愿服务体系:社工依据李阿姨的实际需求,组织志愿者开展针对性服务。服务期间,志愿者累计上门探望李阿姨家庭5次,帮忙跑腿3次,完成物品代购1次,还为李阿姨提供跑腿代办、出行协助、临时陪护等服务,有效减轻了李阿姨家庭的照料负担 。

夯实邻里关怀网络:社工发动热心邻居、亲戚朋友及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李阿姨提供常态化帮扶。大家主动帮忙购置家居用品,提供生活照料服务。村委会工作人员更是将李阿姨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定期上门走访,密切留意李阿姨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突发情况,让李阿姨时刻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五)复盘服务过程,巩固帮扶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阿姨的状态明显好转,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社工与李阿姨一起回顾服务过程,肯定她的努力,进一步增强她的信心,巩固服务成果。

五、服务成效

在服务介入时,社工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李阿姨及其家属,李阿姨渐渐产生信任接受帮助。社工详细询问李阿姨的家庭情况,根据李阿姨的需求展开针对性政策服务。服务过程中,通过电访、面谈方式倾听李阿姨心声,协助李阿姨为儿子申请低保保障金,减轻了李阿姨家庭经济压力。李阿姨表示原先心情比较压抑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服务,掌握了一定的解压技巧,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与亲朋邻里关系融洽,社会支持网络增强。

六、专业反思 

在本次个案服务中,成功助力李阿姨缓解了经济压力,摆脱心理阴霾,重建生活信心。复盘整个过程,收获颇丰,也为未来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关系建立:真诚与同理的力量

服务伊始,秉持真诚的态度,耐心倾听李阿姨的遭遇,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共情。正是这份真诚,让李阿姨感受到温暖,成功搭建起信任的桥梁,这让社工深刻认识到,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是开展有效服务的基石。在与服务对象接触时,务必将真诚与同理心融入每一个细节,用温暖的态度化解他们内心的防备。

(二)专业介入:缓解压力,重塑希望

在服务过程中,运用专业技巧,为李阿姨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她缓解生理和心理压力,打破了负面循环的心身健康链,她对生活的信心逐渐恢复。这表明,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推动服务对象改变的关键力量。作为社工,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确保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能够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三)沟通协作:深化信任,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工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以客观、理性的视角分析和处理问题。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服务的公正性,也让李阿姨更加认可社工的工作。这提醒社工,在个案工作中,保持中立是赢得服务对象信任的重要原则。此外,社工还需不断拓展知识储备,全方位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等,提升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个案服务目标的实现。

(四)整合资源: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挖掘身边资源提供喘息服务、搭建互助交流平台、定制志愿服务体系、夯实邻里关怀网络,快速提升了李阿姨面对未来困境的信心。这表明社会支持网络相对于个体帮扶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社会支持网络中组织类为个体提供的支持效能,特别是稳定性、服务力更强。

展望未来,社工将以此次服务为契机,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持续优化服务模式,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社工以真诚的心态,耐心倾听和同理的行为让案主感受到了温暖,从而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开始;社工与案主耐心的会谈及帮助她申请低保,让她将心理防线渐渐放下从而坦诚的面对。


发文单位 : 山东助人健康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