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的重塑计划——老年人社会融入服务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李阿姨是一名即将退休的工程师,学识高,家庭条件良好,工作也非常出色。目前与老伴、孩子一起生活,关系融洽。老伴没有退休,孩子也在本市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只有周末回家,所以平时白天只有李阿姨独自在家。目前李阿姨在家庭、事业状态处于一个比较舒适的氛围,但即将的退休问题对于李阿姨来说是打破这个家庭事业的平衡范围的一个问题,如何去适应退休生活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据邻居反映每次见到李阿姨唉声叹气,总是说“退休还不如上班呢”,邀请她来参加社工活动,却总是推脱。
经过邻居的再三邀请,李阿姨同意来到社工站,社工与李阿姨进行了初次见面,耐心倾听李阿姨目前的困惑,引导李阿姨表达自己的需求。
社工通过李阿姨的情绪与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记录,在交流过程中李阿姨透露出孤独与烦闷,了解到李阿姨退休后落差比较大,日常空余时间多,没有什么事情做。渴望融入到群体中与人多多交往,又担心自己和其他人没有共同话题,融入不到群体中。加上进入了中年阶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开始逐步下降,担心自己失去了价值感。李阿姨内心渴望改变,希望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
二、需求分析
(一)心理需求
1、适应退休生活的需求:李阿姨习惯了忙碌的职场生活,面对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节奏的转变让她无所适从,需要帮助她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状态。
2、价值感重建需求:担心退休后失去价值感,渴望找到新的方式来体现自身价值,重新获得成就感。
(二)社交需求
拓展社交圈子的需求:由于自己性格的原因比较慢热,不会主动去和别人结交。担心与参加社工活动的其他人没有共同话题,融入不到群体中,但内心又渴望改变,说明她有拓展社交圈子、结交新朋友的潜在需求。
(三)自我实现需求
寻找新的生活方式需求:希望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充实退休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三、服务计划
(一)理论基础
1、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一个人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通过社会环境的互动,逐渐学习和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理论。在退休阶段,个体面临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的重大转变。李阿姨在退休后,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角色,学习新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方式,以更好地融入退休生活。
2、人际需要理论
人际需要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李阿姨一方面对参加社工活动有所顾虑,担心融入不到群体,这体现出她在包容需要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心理。她内心渴望与他人交往,但又害怕无法被接纳。李阿姨与老伴、孩子关系融洽,说明她在家庭中满足了部分情感需要。然而,随着退休后生活的变化,她需要在更广泛的社交圈子中获得新的情感支持,以充实自己的生活。
(二)服务目标
1、总体目标
运用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与李阿姨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帮助其适应退休生活,扩充社交圈,增加与同辈群体的互动,找到新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生活质量。
2、具体目标
(1)心理层面:社工通过入户探访与李阿姨建立专业关系。通过3次深度访谈,倾听李阿姨的烦恼和困惑,给与情感支持和理解;协助李阿姨调整心态,接受退休生活带来的变化,减少对退休的不安和担忧;引导李阿姨认识正确认识退休生活,增强对退休的期待和信心。
(2)社交层面:再次邀请李阿姨参与社工组织的服务活动,结交新朋友,打破社交顾虑;鼓励李阿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融入社交群体,扩展社交圈子。
(3)自我实现层面:可以邀请阿姨参与志愿服务,从中充实生活,在帮助他人中找到自我价值。
四、实施计划
(一)心理层面
社工与李阿姨约定时间,开展首次入户探访工作。社工在入户探访过程中再次介绍自己的身份,表明服务目的,表达对李阿姨的关心和理解。社工通过运用支持性的技巧,认真聆听李阿姨的叙述,用专注的眼神和适时的点头给予回应,让李阿姨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在李阿姨表达烦恼时,社工给予理解和鼓励。最后社工询问李阿姨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为后续服务提供依据。
社工与李阿姨约定每周开展一次深度访谈,持续开展3周。在访谈过程中,社工引导李阿姨回顾退休前的生活,耐心倾听李阿姨曾经在工作中的成就、与同事奋斗的点点滴滴。接着,与李阿姨一起梳理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从工作节奏的转变到社交圈子的调整,在分析过程中,社工协助李阿姨正视退休后生活的无聊空虚,落差感,让李阿姨理解这些情绪是正常人生阶段改变所带来的反应。最后,根据兴趣爱好与李阿姨共同讨论并合理规划退休生活,让李阿姨在人生新阶段找到目标和乐趣。
(二)社交层面
在第二周的访谈中,社工向李阿姨介绍社工站近期的活动安排,向她展示了之前活动的照片、手工作品,强调了活动的趣味性和社交性,鼓励李阿姨勇敢尝试,结交新朋友。李阿姨对手工串珠活动和健康讲座非常感兴趣,她认为串珠可以锻炼脑子和手指灵活,作品也好看。之后,在手工小队开展活动的前一天,社工再次联系到李阿姨确认他的参与意向,并告知活动注意事项,在手工活动过程中,社工向成员介绍了李阿姨,成员们对李阿姨的到来非常欢迎。
在李阿姨每次参加完手工小队后,社工与李阿姨沟通感受,对她积极参加活动的行为正向强化,她逐渐适应了手工小队的活动节奏。社工了解到李阿姨所在社区举办健康科普讲堂,陪同她一起参加社区活动,帮助她融入社交群体,辅助她加入社区活动微信群,活动后,与她一起回顾活动的收获,鼓励她继续参与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
(三)自我实现层面
在最后一次访谈中,社工向李阿姨详细介绍了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阐述了志愿服务既能帮助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又能让自己收获成就感与幸福感,还能拓展社交圈子、丰富人生阅历。随后,社工向李阿姨表达了成立志愿小队的构想以及后续志愿小队的运营方式。
李阿姨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觉得目前的手工小队已较为成熟,且部分组员富有爱心,可以将手工小队转变为手工志愿小队。社工对李阿姨的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李阿姨依据自己的设想在小队内与成员进行沟通。最终,手工小队成功转化为志愿小队。此后,志愿小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工也会定期与成员及李阿姨交流志愿服务的感受,鼓励她们的志愿行为,使李阿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价值,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
五、服务成效
(一)心理层面
1、社工通过入户探访和3次深度访谈,李阿姨感受到了社工的关心和理解,与社工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她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烦恼,对退休生活带来的变化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减少了不安和担忧。
2、与社工回顾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李阿姨接纳了自己的负面情绪,理解了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与社工共同规划退休生活后,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和乐趣。
(二)社交层面
1、李阿姨在社工的鼓励下,积极参与了手工小队和社区健康科普讲堂等活动,结交了新朋友,打破了社交顾虑。她逐渐适应了社交活动的节奏,融入了社交群体,扩展了社交圈子。
2、李阿姨加入社区活动微信群后,与更多的人建立了联系,有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她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还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自我实现层面
1、手工小队成功转化为志愿小队,李阿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找到了自我价值,充实了退休生活。
2、志愿服务活动让李阿姨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她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同时,她也在志愿小队中结交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了社交圈子。
六、专业反思
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和自我实现。在服务过程中,社工鼓励李阿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心理层面,李阿姨感受到了周围人的关心与理解,正视了自己的情绪,缓解了退休带来的不安与焦虑;社交层面,李阿姨拥有了更多的社交途径和机会,扩大了社交圈,丰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自我实现层面,李阿姨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了有需要的人,在参与中找到自我价值,实现了自我成长。
个案开展过程中,李阿姨在社工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然而,结案后,他受到家庭事务等影响,活动参加度有些下降。后续,社工也会定期与李阿姨联系,了解她的生活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