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参与,共成长”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小组案例

发布者:槐荫区五里沟街道社工站                   点击数:2820                   发布时间: 2024-09-04

一、案例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建设开始逐步向社区治理转变,2022年住建部转发报道《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提出要“提高社区居民参与能力”。2021年印发的《社区青春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创新青少年公共参与、建设活力和美丽社区等。因此促进青少年社区参与、成为社区治理重要主体的工作势在必行。

在上一年度社工站举办的“放下手机,拥抱社区”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小组活动中,社工以社区为落脚点,带领青少年认识社区、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服务社区,初步拓展了青少年的社区参与途径,促进了青少年的社区融入。本年度社工站继续以商埠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开展手工文创制作、戏剧游戏体验、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等小组活动的方式,在小组中培养组员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以青少年带动家庭参与社区治理。

二、分析预估

社工站前期通过问卷调查、社区漫步、焦点小组访谈等方式调研家长、青少年及社区关于开展夏令营小组活动的需求,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服务对象需求有以下几点。

    1.暑期青少年缺乏有效看管。由于家长繁忙的工作以及隔代教育的错误观念,大部分青少年在暑假期间缺少有效的看管,大多数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不可自拔,造成家长的困扰和担忧,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青少年缺乏社区参与平台。社会工作者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辖区青少年在“希望社工站开展的主题服务”中,选择手工制作和社区探索占比最高,辖区青少年有社区参与的需求,但是缺乏社区参与的平台。

3.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亟待提升。通过社区访谈社工站发现辖区青少年有一定的社区参与意识,在社区活动中发现其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比较缺乏,在社区事务方面缺乏相应能力,不知道如何参与以及参与何种服务,因此需要通过小组活动来提升青少年的社区参与能力。

三、理论依据

    1.儿童参与阶梯理论

    罗杰.哈特在儿童参与阶梯理论模型中,按儿童参与的程度划分为八个阶梯,其中6一8阶梯属儿童参与度最高的阶段,依次体现为:成年人发起并与儿童一起做出决定;儿童发起并由儿童自己决定;儿童发起并以主体身份邀请成人共同决策。据此,本案例认为儿童参与的过程不仅体现为收集儿童意见,还需在成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源支持下,使拥有将心声转化成行动、自主做出改善的决策、广泛参与社区管理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社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和行动者。同时,在确立儿童主体身份的情况下,建立相关的反馈机制,将社区建设成果、儿童参与的有效性反馈给儿童,以实现可持续、更深入的儿童参与。

   2.赋权理论

    赋权以增强弱势群体运用权力的能力和信心为目标,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行动权和决定权。和成人相比,儿童尚未发展成熟,在社会学视角下其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决定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本案例在赋权理论指导下,通过为儿童提供决策的信息支持、行动的资源支持、参与的平台机制支持以及适宜儿童发展的社会保护,改善影响儿童个人决定和行动的间接障碍,对儿童进行外部赋权;通过重视儿童的地位及能力、尊重和鼓励儿童成为维护自身权利的发声者、行动者、改变者促进儿童权力意识的觉醒对儿童进行内部赋权。以此增强儿童行动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参与积极性,改变依赖观念,减少儿童的“无助感”。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以商埠文化为切入点,整合辖区资源,通过在小组活动中培养组员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以青少年带动家庭参与社区治理。

    2.分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加深对社区的认识,增强社区认同感,组员对商埠文化了解度达85%以上 ;

(2)90%的组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学会不少于2种文创产品制作;

(3)通过小组增强青少年社区认同感,促进代际融合,提升社区参与行动力。

五、小组基本信息

1.小组名称:“童参与,共成长”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小组

2.小组性质:成长性小组

3.小组节数:7节

4.服务对象:辖区12名7-14岁青少年

5.服务时间:2024年7月17日-2024年8月9日

6.服务地点:顺祥街社区搭把手会客厅

六、小组过程

(一)小组活动计划  

小组活动共分为七节,每次活动时长约2小时,具体活动流程如下:

节次

名称

本节目标

活动内容

时间

资源

 

 

 

 

 

1

 

 盛夏相见欢

1. 建立小组,社工与小组成员互相认识;

2. 营造活跃、轻松小组氛围,初步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1. 社工向儿童及家长进行小组内容介绍及社工站介绍,发放积分卡,说明小组纪律要求,签署安全责任书;

2. 破冰游戏;

3. 制定小组契约;

4. 分组讨论对于商埠文化的了解程度并分享。

 

 

 

 

 

7月17日上午9点

 

 

签到墙、契约树、积分卡、积分贴纸、丙烯马克笔、便利贴

 

 

 

2

探秘老城,商埠寻宝

1.通过聆听老建筑历史了解商埠文化的前世今生,促进文化传承;

2.增进组员间的信任感。

1.邀请专业讲师解读老建筑历史;

2.社区书记为组员讲解阜城信东记历史故事,设置寻宝打卡环节,颁发奖励。

 

7月22日上午8点20分

 

 

 

 

 

 

 

 

3

指尖文创,童印未来

1.以手工制作文创的形式提升组员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2.促进组员间的沟通协作,搭建朋辈支持网络。

1.回顾前几节小组内容;

2.志愿者带领组员进行“拓印+帆布包”文创产品制作;

3.成品展示。

 

 

 

7月24日上午9点

帆布包、宣纸、丙烯颜料、海绵、调色盘

 

 

 

 

4

 

“绘”聚童趣,共筑美好

1.组员通过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提升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培养组员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分组共创促进老幼共融,以青少年带动家庭参与社区治理。

 

1.志愿者与组员进行游戏互动,回顾并讲解老建筑特点;

2.志愿者带领组员利用商埠元素、采用废旧木箱进行艺术彩绘创作,改造社区公共空间。

 

 

 

7月29日上午9点

 

 

报纸、废弃木箱、丙烯颜料、刷子、调色盘

 

 

 

5

不“漆”而遇,制扇至美

通过制作手工文创作品,增强组员的社区文化认同感,提升其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

1.志愿者带领组员进行书法书写;

2.社工讲解漆扇来源及制作方法,带领组员体验漆扇文创制作。

 

 

7月30日上午9点

 

漆扇物料,水桶、毛笔、墨汁

 

 

 

 

6

“戏”伴童年,“剧”在一起

1.通过老建筑情景剧创作演绎,提升组员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增强社区文化认同感,促进其社区参与能力提升。

2.通过小组共创进一步增强小组凝聚力。

1.热身游戏,社工带领组员回忆老建筑历史文化;

2.戏剧游戏,模拟练习。社工带领儿童走进老建筑历史,进行棉花行往事情景剧分组创编,排练。

 

 

8月5日、8月7日上午9点

 

 

彩色卡纸、胶带、双面胶、剪刀,道具

7

 幼共融,相伴成长

1.通过辖区老年人与青少年进行双向互动,促进代际融合,提升青少年社区服务意识。

2.展示夏令营成果,见证自身成长,促进社区参与积极性。

1.老济南记忆馆志愿者为组员讲解地名文化,进行互动游戏;组员为辖区老人进行《阜成信棉花往事》情景剧展示,一老一小互动交流。

2.结营仪式,展示组员夏令营成果,见证孩子们的改变,颁发结营证书。

3.小组评估:后测问卷填写。

 

 

 

 

8月9日上午9点

 

 

 

游戏道具、情景剧道具、结营证书

(二)小组实施过程

1.小组第一节:盛夏相见欢

活动伊始,社工首先向家长们介绍本次小组活动目标、具体时间安排以及志愿力量。接下来社工邀请组员进行自我介绍,并通过“姓名接龙”等破冰游戏,加深组员相互认识,消除组员之间陌生感。随后,社工以“问答+讲解”的形式,引导组员谈一谈自己对社区以及社区内老建筑的了解,组员们互相交流、积极发言。志愿者带领组员在社区地图上粘贴老建筑贴纸,引导组员了解辖区老建筑。

    活动结束后,社工对组员和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社工针对活动中的细节进行复盘总结,以进一步完善服务。小组初期凝聚力明显还不足,社工的角色主要是领导者、组织者和鼓励者。

2.小组第二节:探秘老城,商埠寻宝

活动开始,社工站邀请山东意匠建筑设计院院长郭勇老师做《千年古城,百年商埠》的讲座,郭院长从艺术的分类、建筑的特性、老商埠历史的发展等方面详细讲述,带领青少年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济南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

讲座结束后,便进入商埠寻宝环节。组员们分组行动,根据社工出示的图片线索,寻找隐藏在“阜成信东记”的古老图案,最先寻到并拍照记录会获得奖励。在寻宝过程中,组员们仔细观察、互相帮助,更深入地了解了社区的历史文化。本节小组成员之间关系更加熟悉,在分组合作过程中小组凝聚力初步显现。

 3.小组第三节:指尖文创,童印未来

本节社工站链接到社区志愿者、济南市槐荫区优秀青年美术家张翠吟老师来进行教学。活动开始,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文创手作活动的主题、具体内容和意义,而后仔细教授孩子们本节课拓印的步骤和方法,社工为组员分发拓印所需工具包。在文创帆布包和非遗拓片创作过程中,组员们两两一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在帆布包上印染出各种图案,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文创产品。通过制作文创产品不仅让组员们学习到手工技能,加深了组员对商埠文化的了解,也从孩子们的“一米视角”为社区建设贡献了创新力量。

活动中组员参与积极性明显增强,组员间互动交流更加融洽,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协助者和观察者。

4.小组第四节;“绘”聚童趣,共筑美好

在小组组员的提议下,本节活动以志愿服务为主题,对社区废弃木箱进行创意改造,美化社区公共空间。活动伊始,张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带领组员回顾了上节小组内容,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向组员讲解了老商埠的建筑风格。随后张老师通过“建筑连连看”的图纸教授大家绘制建筑的方法,组员采用自由搭配的方式进行创作,家长们也都参与其中,和孩子们一起绘制。经过大家的努力,废木箱变废为宝,成为社区公共空间的一抹亮色。

本节志愿服务过程中小组组员凝聚力明显增强,志愿者和组员的参与积极性带动了家长的参与,社会工作者成为小组的协助者、观察者和引导者。

    5.小组第五节:不“漆”而遇,制扇至美

活动开始,社工站邀请社区范书记为大家讲解了阜成信匾额上十个词的含义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希望青少年们能够传承下去。接着社区志愿者李老师以阜成信的建筑图案和文字作为切入点,为组员讲解书法的艺术,教授组员如何书写并亲自示范。组员们在宣纸上练习后便开始书写扇面。

在漆扇文创制作环节,组员们自觉排好队,依次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慢慢滴入水中,将扇面浸入水中,沉入提转之间,一个个精美的漆扇作品逐渐呈现在大家面前。本节小组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小组凝聚力大大提升,社会工作者主要角色是引导者、鼓励者和观察者。

6.小组第六节:“戏”伴童年,“剧”在一起

活动开始,社工通过破冰游戏,进一步加深组员间的默契和信任,为情景剧的顺利排练打下良好基础。在戏剧游戏沉浸式体验环节,让组员们对情景剧建立初步认识的同时提升了组员的沟通合作能力。游戏结束后,组员经过讨论确定了情景剧主题并进行角色认领。

剧本创作与排练阶段,社工站邀请了表演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全程指导。志愿者耐心解答组员的疑问,帮助他们克服创作与表演中的困难。在社工与志愿者的指导下,情景剧的质量和效果越来越好,组员们的表演也更加自然流畅,他们用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情感,将棉花商人王协三的坚韧不拔、勤劳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节小组活动中组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合作更加默契,团队意识进一步凸显,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主要是支持者和鼓励者。

7.小组第七节:老幼共融,相伴成长

本节小组进入结束阶段。活动开始,老济南记忆馆的志愿者张老师以“讲解+互动游戏”的形式,给组员们分享了济南地名文化故事,组员们积极参与互动。随后志愿者王老师带领组员进行“济南方言大挑战”,家长也参与其中,组员们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学习到济南方言文化。接着,小组组员为辖区老年人进行《阜城信棉花往事》情景剧展示,表演结束,一老一小之间展开历史与未来的对话,通过文化的交流碰撞促进老幼共融,推动社区文化传承。

结营仪式上,社工带领组员通过观看视频对小组内容进行回顾。社工对组员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赞许和肯定,同时表达了对于家长、志愿者的感谢。在填写小组后测问卷过程中,组员们一一表达了参加此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最后,社工表达了对于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希望青少年们可以继续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七、小组评估

    (一)服务对象参与度、满意度评估

本次小组共开展7次活动,出席人数分别为14、11、12、10、10、10、9,平均出席率达到90%,服务对象参与度较高。组员对小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意度达到100%,均认为在本次小组活动中有所收获,达到了自己预设的小组目标。

(二)小组过程评估

小组开始阶段组员共同讨论制定了小组规范,在七次小组活动中组员遵守情况整体较好。初期社会工作者以引导者角色从外部激发小组动力,随着小组的开展,逐渐转换成支持者、鼓励者促进小组动力不断萌发,小组凝聚力越来越强,组员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后期情景剧创编环节,组员可以自主讨论并决策,促进了组员参与。

(三)目标达成情况

1.组员刚开始对于商埠文化了解程度为53%,通过拓印、彩绘老建筑、漆扇文创制作、商埠情景剧等小组活动的开展,组员对于商埠文化的了解度达到85%以上。

2.通过问卷调查得出,90%的组员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学会了拓印帆布包、漆扇等文创产品制作,共产出帆布包15个,漆扇18把,拓印作品15幅,彩绘木箱8个;

3.本次小组共开展7场服务活动累计服务86人次,发动大学生志愿者2名,居民志愿者4名,链接教育资源2家,联动社区社会组织3家,搭建起1个青少年社区参与平台。通过小组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社区认同感,带动7名家长全程参与到活动中,进一步促进了代际融合,提升了社区参与行动力。

    八、总结反思

 (一)多方协作是开展服务的重要支撑

    本次小组开展得益于各个资源方以及社区的有力支持,在各自专业的领域给服务对象提供更贴切的服务,减轻社会工作者的压力,提高服务成效。例如文创帆布包制作、彩绘木箱等链接了社区志愿者、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会员张老师来提供服务,对于商埠历史的认知则得益于山东意匠建筑设计院郭老师及老济南记忆馆志愿者的专业支持。因此,在之后的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合理并有效的整合运用辖区资源,进一步提升服务效果。

    (二)开展青少年小组的技巧与反思

通过本次青少年社区参与能力提升小组的开展,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的过程中运用到各种带领小组的技巧,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本小组中,社会工作者预先将较熟络的组员分开,避免形成抱团式的次小组同时调动组间交流;根据组员实际需求进行领导者推选,赋权组员参与活动的设计和决策,尽量保持组员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点,满足其对于“手工制作类”社区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引入“寻宝打卡”、“戏剧游戏”等多重体验,更好地调动了服务对象的参与热情。

 

 

济南市槐荫区五里沟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  刘冰冰


发文单位 : 济南市天桥区天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