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成长 赋能未来儿童成长型小组案例总结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儿童的教育和成长越来越重视。然而,在众多的儿童成长问题中,专注力不足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儿童专注力问题在当前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前期社工通过入户调研和收集儿童主任定期探访辖区困境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到,许多家长反映,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在暑期时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学习的条件和无法参加兴趣班,他们基本都宅在家中,沉迷于各类电子产品,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心,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项任务。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关注并提升儿童的专注力成为了一个迫切的社会需求。
二、需求分析
(1)社区缺乏儿童互助学习、娱乐交流的场所或平台
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且大部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不但承担着照管孙子孙女外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增加家庭收入的重担,无法全天候的照顾孩子;而孩子们在暑期时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学习的条件和无法参加兴趣班,暑期宅在家里没事做,只能玩电子产品,与同龄人接触的时间较少。
(2)社会环境发展,导致儿童专注力下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儿童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包括手机、电视、网络游戏等,这些诱惑严重干扰了儿童的专注力,导致许多儿童的专注力逐渐下降。
三、理论基础
1.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学习理论集成并进一步发展到了这一观点;并且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同时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小组活动中,组员们在社工的引导下,通过团队游戏、竞技游戏等;反思在其中存在的团结、沟通的成果,在游戏中寻找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的成效,有利于挖掘潜能,提升他们的专注力。
2.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本次小组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与同辈之间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游戏互动、团体合作等方式,增进儿童的同辈融入,提升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的信心、知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四、服务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和社工引导,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让他们能集中精力学习,做事情有耐性和毅力,增强团体协作力,从而促进学习进步,增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具体目标
(1)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2)培养儿童的耐力、毅力。
(3)增强儿童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五、小组基本情况
小组名称:“快乐成长 赋能未来”儿童成长型小组
服务对象:太平辖区内儿童
小组人数:10人
小组节数:5节
小组性质:成长型小组
六、介入实施
(一)小组准备阶段
社工通过社区漫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辖区儿童进行走访调研,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儿童期望和需求,评估儿童当前的能力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小组目标、招募组员及遴选,选择安全、舒适、空间适宜的活动场地,制定小组计划书等,为接下来正式开展小组奠定前期基础。
(二)小组开始阶段
组员之间关系比较陌生,但又对小组充满好奇和期待,社工通过“大风吹”破冰游戏的形式来消除组员之间的陌生感,帮助组员互相认识,带动组员情绪,确保每一位组员身心都能融入其中,强化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对小组目标的认识,并制定小组契约,明确组员共同遵守的小组规范。
(三)小组中间阶段
小组中间阶段共分为四个单元,小组第二节为“听觉训练”活动伊始,社工向孩子们介绍了专注力的重要性并通过“阿水的故事”游戏开启了今天的训练。孩子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参与度,他们认真倾听每一个指令,迅速作出反应,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注力,还培养了快速反应的能力。
紧接着,孩子们进行了“听指挥做动作”游戏。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需要根据指挥快速做出相应的动作,这不仅考验了他们的“听”注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手眼协作能力。随后进行的“听力训练”游戏,更是将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需要凭借敏锐的听力,逐一通过五个不同的关卡,才算通过游戏。总之,以上训练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专注力对于完成任务的重要性。
本次小组活动,社工通过游戏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组员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掌握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
小组第三节“视觉训练”活动伊始,社工通过“看图说话”和“轨道传球”的小游戏引入了课程的主题——“视觉训练”。在进行游戏时,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现场气氛热烈,充满欢声笑语。即使在游戏初期遇到了一点困难,但经过他们的团结协作和不断尝试,最终顺利完成了所有挑战!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还互相传授成功的经验,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随后,社工给组员发放视觉教案,组员根据视觉教案进行视觉训练,小朋友们满怀热情地参与其中。此次活动,社工通过游戏互动和视觉练习,帮助组员认识了视觉与注意力之间的关系,对组员的手眼协调能力、团队互动与协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小组第四节“干扰训练”活动开始前,社工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小组内容,并说明本节小组主要活动和目标,随后,社工带领小组成员进行热身小游戏活跃气氛。
活动过程中,要求在组员保持专注的同时要抵抗来自社工以及其他组员带来的干扰,强化自身的专注力。“只读颜色不读字”的训练课,需要组员在辨别颜色和字的同时,读出正确的颜色,这一环节十分考验组员大脑和眼睛的配合度,多次练习能强化组员的专注力。最后,社工为组员讲解专注力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分享了一些提高专注力的小方法,让组员在小组结束后也能自我提升专注力。
本次小组的开展,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儿童对自身专注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自身的专注力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更让其掌握了一些提升专注力的训练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组第五节“感统训练”社工利用乒乓球、筷子,引导组员夹球,对组员的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通过手部、眼部以及全身肌肉的相互配合,集中组员的注意力。组员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在规定时间内,每一组分别用筷子把相对应的乒乓球夹到各自的盆里,最后看哪组盆里的乒乓球多,哪一组就为胜利者。随后,社工发放感统训练本进行感统训练。训练之前,社工带着孩子进行观察画面,让孩子们可以想象一下成果会是什么?随着孩子们的手、眼、脑协调运转,最终将数字1-40绘制成了一个可爱的企鹅形象,孩子们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既高兴又自豪。
融纳悦美,静待花开。在感统训练中,孩子尽情尽兴地活动,充分体验游戏中的乐趣,由此得来的鼓励和表扬使他们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大大增强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社工们相信,通过此次训练,孩子们一定能够撑起自己有力的翅膀,在美好的未来天空中尽情翱翔!
(四)小组结束阶段
“你好,再见”为小组最后一节,社工带领组员共同回顾整个小组服务内容,鼓励组员积极分享,引导组员发现在小组的美好的回忆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在分享的过程中,组员们纷纷表示很开心参加这个小组,收获很多也很快乐,希望还能够继续参加。
本次专注力提升小组活动的开展,组员们认识到专注力在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让组员们发现了自身的潜能,增强了对未来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自信心。
小组活动的结束并不是专注力训练道路的终点,希望更多家长和孩子能够重视注意力的培养,积极进行有益的训练。未来,太平街道社工站将继续开展此类专注力训练,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七、社工反思
社工在开展小组过程中,应时刻谨记小组的目标,并在组员在小组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及时提醒组员回归到小组的目标,帮助组员在实现小组目标的过程里学习经验分享、情感支持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挖掘组员潜能,帮助组员获得成长。
小组活动中社工应坚持个别化的原则,尊重每一位组员的独特性,鼓励组员积极融入小组,与专家老师积极探讨,提升组员情绪控制能力,心理自我疏导能力。
开展“快乐成长,赋能未来”儿童成长小组,以提升儿童专注力为核心,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与方法,从听觉训练、视觉训练、干扰训练、感统训练四个方面,提升专注能力,通过游戏互动、团体合作等方式,促进同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的信心、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下一步,太平街道社工站将拓宽儿童服务领域开展专注力提升课程,同时不断学习专业化知识提升自己专业水平,更好的为辖区居民服务。